close

  關註:臺海網威剛記憶卡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8月4日訊 《遠見》雜誌調查800位50歲以上民眾,發現臺灣民眾愈來愈長壽,每個人退休後的“第三人生”可長達二、三十年,占人生的三分之一,但對老後生活的真實成本、養老機構與居家照護員的使用、退休後參與社會等方面,都缺乏足夠認知。對此,臺灣《新生報》4日發表社論說:10年之後,房屋買賣臺灣就會成為超高齡社會,但如何使所有長者都能享有健康、幸福與尊嚴的生活,台當局必須加緊馬力。
  該項調查還指出,島內民眾平均退休年齡早了七點五年,加上平均餘命愈來愈長,退休生活可能是一輩子最長階段,而從實際情況看,獨居、老窮及家庭失和,是晚景凄涼的三大因素,皆肇因於沒有事先規劃所致。然而,“隨身碟沒有事先規劃”不僅是個人問題,台當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  從個人層面言,“自己的老年得自己救”,民眾一向習於“養兒防老”的思考,但近10年來,社會結構和環境丕變,年輕一代遭遇“就業困外接式硬碟難”或“薪資微薄”等問題,青年反成為父母的負擔,不成為“啃老族”已是萬幸。另從施政考慮來看,人口老化恐非只是社會問題而已,而是如馬英九所言已屬安全層次的範疇。試想,不久將來可能“老人問題”愈趨嚴重,那如何奢談臺灣發展?
  目前臺當局積極推動“臺灣三六八照顧服務計劃”,並預定3年內投入逾百億元,達成“一鄉鎮一日照中心”的政策目標,讓失能長者在白天就近於小區獲得照顧服務。反觀另一面,“行政院”主計總處公佈數據顯示,近半數貧窮家庭主要經濟來源是65歲以上的老人,這種現象集中在中南部、東部縣市。換句話說,現代老人們不僅無法享有清福,有的甚至活得愈老愈辛苦,正背負房地產著養家活口的責任。試想,老人家支撐家庭,他們有何“餘力”,能夠得到應有的尊嚴?
  綜合上述,不難看出已有兩項難題正考驗臺灣社會。一是臺灣很快將步入超高齡社會,年輕人變少,老人家變多,不多的年輕人卻要負擔很多老人的生活。二是窮富不同命,窮家庭老人要自強,即使到了退休年齡,卻都是“退而不休”或“退而不能休”,他們必須撐起家庭經濟重擔,讓自己和家人能活下去。試想,這兩種特質不一的老人問題,當局都有完整規劃、全面政策及配套措施了嗎?
  因應專業能力、經濟能力不等的老人需求,或許台當局還得籌謀“老人就業”問題。人口老化已是必然現象,許多人延後退休,也有人退休之後再選擇二度就業,各種狀況不一,但早作設想為好。例如成立“老人就業輔導中心”就應儘早做好,要不然,真要讓貧窮老人都去做“拾荒族”!
  我們常說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,以前這句話是用來勉勵年輕人的,現在用在老人身上也很貼切。現在還有一些流行話,“老人當家”“老人當自強”之類的,都在形容老年人的實境。當然,這不只是老人的個人問題,還得由台當局統籌規劃,早日為“老人問題”作整體構想,才能使“老人社會”亦是“健康、幸福、尊嚴”的社會實現。
  責任編輯:薛洋  (原標題:臺灣高齡社會勿使老年人成為“拾荒族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y49kyiid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